饮食微量元素摄取与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

发表于:2017-10-17   作者:项进,高长明,丁   来源:《中国肿瘤》2011年第20卷   点击量:2299

(江苏省肿瘤防治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9;日本爱知县癌中心研究所,日本名古屋464-8681)
 
摘要   [目的] 探讨饮食微量元素摄取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在江苏省进行了一项病例对照研究,使用包括83种食物摄取频度和摄取量的问卷表,调查了342个结直肠癌病例和393个一般人群对照的饮食状况,计算各类饮食营养素的平均每日摄取量,采用三分位法分析微量元素摄取量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 结、直肠癌组钠和锰的每日摄取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直肠癌组钙、镁和锌的每日摄取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在调整一些社会经济因素、营养素以及各种微量元素摄取后,钠和锌的每日摄取量增加显著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OR值分别为0.50(95%CI:0.39~0.64)和0.35(95%CI:0.20~0.61),而磷的摄取量增加显著升高直肠癌的发病风险(OR=2.18,95%CI:1.17~4.05)。[结论] 饮食微量元素摄取量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增加钠和锌的摄取可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而磷的过量摄取是直肠癌发病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饮食微量元素;病例对照研究;江苏
 
中图分类号:R735.3+5;R7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242(2011)10-0731-04
 
结直肠癌是人类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 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发病率高于发展中国家。从总体上看,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低于经济发达国家, 但近年来有上升趋势。据《2010 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报告,我国2007年男性结直肠肛门癌中国人口调整发病率为22.1/10万,女性为12.8/10万,男、女性结直肠肛门癌发病率分别居恶性肿瘤的第4 位和第3 位[1]。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结直肠癌的发病因素进行了广泛探索, 其内容涉及到遗传和环境等诸多方面。大量移民流行病学和病因学研究认为, 东西方结直肠癌发病率的差异主要是源于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例如饮食、营养因素等的差异。但是,迄今为止不同饮食、营养因素与结直肠癌关系的研究结论仍不一致。为了进一步探讨饮食营养因素与结直肠癌的关系, 我们在江苏省进行了一项病例对照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00 年8 月~2002 年9月在江苏省淮安市、金坛市以及江苏省肿瘤医院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结直肠癌病例342例, 在淮安市楚州区(原淮安市)和金坛市的8个乡镇或街道, 通过居民登记簿按照性别、年龄频数匹配选择无肿瘤病史的一般人群对照,在选定的对照中有部分男性居民外出务工,未能接受调查,完成调查的对照共393人。病例组平均年龄为55.23±12.26 岁,对照组为55.94±10.61 岁,两组间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0)。病例组男、女性分别为205 例和137 例,对照组分别为200 人和193 人,两组间性别组成有显著性差异(P=0.014)。
 
1.2 资料收集
在征得研究对象同意后,由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或卫生防疫人员调查每个对象的一般人口学信息、生活习惯、饮食摄取状况等方面的资料。调查表中的饮食项目根据Wang 等[2]对江苏城市和农村地区营养摄取调查后建立的半定量饮食频度问卷表确定,包括83 个饮食种类的摄取频度和平均每次摄取量。按照中国食物成分表[3,4]计算饮食摄取的各种营养素包括微量元素的摄取量。
 
1.3 统计方法
统计分析用SAS 软件和EpiInfo 6 软件进行, 采用t 检验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微量元素摄取量的差异。以对照组平均每日微量元素摄取量的三分位数作为亚组分组界限, 以最低摄入量组为参照, 计算比值比(oddsratio,OR) 及其95%可信限(95%confidence interval,95% CI),以表示相对危险度。所有OR 及其95%CI 的计算均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结果调整了年龄、性别、身高质量指数(BMI)、职业、劳动强度、家庭每月人均收入、吸烟和饮酒状况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为了尽可能排除营养素在结直肠癌发生中相互作用的影响, 在调整上述社会经济因素影响的同时, 我们又进一步相互调整了总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摄取的影响。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病例组与对照组微量元素摄取量比较
将病例组结直肠癌组、结肠癌组和直肠癌组的微量元素每日摄取量分别与对照组进行了比较(表1),结果表明结、直肠癌组钠和锰的摄取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直肠癌组钙、镁和锌的摄取量显著低于对照组。
 
 
 
2.2 微量元素与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
表2 列出了微量元素摄取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关系的分析结果。在调整年龄、性别、BMI、职业、劳动强度、家庭每月人均收入、吸烟和饮酒状况等可疑混杂因子的影响后, 与最低的钠摄取组比较, 中间摄取量和最高摄取量组的结直肠癌、结肠癌、直肠癌发病风险均显著降低(Ptrend均<0.0001)。与最低的锰摄取量组比较, 中间摄取量和最高摄取量组的结直肠癌、结肠癌、直肠癌发病风险也均显著降低(Ptrend分别为<0.0001,0.0106 和<0.0001)。与最低的铁摄取量组比较, 最高摄取量组的结肠癌发病风险显著升高(OR=1.80,95%CI:1.01~3.22)。与最低的镁、锌摄取组比较,中间摄取量和最高摄取量组的直肠癌发病风险逐步降低(Ptrend分别为0.0083 和0.0001)。
 
 
 
在调整可疑社会经济混杂因子的基础上,将总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各种微量元素摄取按对照组摄取量三分位法分组同时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发现增加钠和锌的每日摄取量能显著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表3),增加磷的每日摄取量能显著升高直肠癌的发病风险, 而增加其他元素摄取量在升高或降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中的作用均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在本研究中, 我们发现结直肠癌组钠和锰的摄取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直肠癌组钙、镁和锌的摄取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在调整相关的社会经济因素、营养素和各种元素后, 增加钠和锌的摄取量对结直肠癌的发生具有很强的保护作用, 而增加磷的摄取能显著升高直肠癌的发病风险。
 
结直肠癌是与饮食因素关系较为密切的恶性肿瘤之一。以往的研究认为较多地摄取高盐食品与增加胃癌、食管癌的发病风险相关。日本最近的一个前瞻性研究发现较多的腌制食品摄取增加男性胃癌和直肠癌的死亡率,但在女性中没有这种现象; 而较多的腌制食品摄取与两性的食管癌和结肠癌死亡率无相关[5]。日本的另一个关于钠和腌制食品消费与癌症及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发现, 较高的相当于食盐的钠消费不增加癌症发生的风险, 但是可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而与此相反, 腌制食品的摄取可能增加癌症的发病风险[6]。这一研究结果提示钠和腌制食品对癌症发生的影响是不同的。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增加钠的摄取可以显著降低结肠癌和直肠癌的发病风险,这一结果在调整总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各种微量元素摄取的作用后仍然保持着很强的显著性, 提示钠的摄取可能是结、直肠癌发生中的独立保护因素。钠作为一个常量元素,广泛存在于动、植物性食品中,由于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高盐食品即腌制食品是胃癌等癌症的危险因素, 因而在后来的癌症病因研究中有可能混淆了钠和腌制食品的概念。事实上在过去的一些化学预防研究中也经常使用到钠盐,例如硒盐预防癌症的研究中所采用的亚硒酸钠就包含了钠的成分, 而在本研究中我们没有发现硒能够降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作用, 相反的是增加硒的摄取量有可能升高结肠癌的发病风险(表2)。因此,关于饮食中钠的摄取与癌症发生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锌作为一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是调节关键细胞功能的许多蛋白和转录因子的组成成分,在DNA 复制和损伤修复、细胞循环和凋亡中起重要作用。缺锌与多种癌症的发生、发展有关。锌在结肠癌、胰腺癌、食管癌以及头颈部癌等多种癌症的预防和治疗中显示出了有效性, 因此被认为是一种有希望的、与饮食有关的癌症化学预防剂[7]。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饮食中增加锌的摄取,可显著地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 这一研究结果支持上述的观点。
 
磷是机体极为重要的元素之一,它是生物膜、核酸和多种酶的重要组分, 也是能量转换的关键物质三磷酸腺苷的重要成分,对人体生命活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磷酸盐能调节维生素D 的代谢,维持钙的内环境稳定。血中磷过多会降低钙的浓度, 引起低钙血症。因为几乎所有的食物,特别是植物性食物都含有磷, 因此人体缺磷是较为少见的。关于饮食磷的摄取与癌症关系的研究尚不多见,Kesse 等[8]在法国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增加饮食磷的摄取降低了结、直肠腺瘤的发病风险。Van Lee 等[9]在澳大利亚的研究中发现增加饮食磷的摄取对结直肠癌、特别是右侧癌的发生(OR=0.66,95%CI:0.52~1.02)有保护作用。但是,我们的研究发现增加饮食磷的摄取显著增加直肠癌的发病风险, 与上述国外的研究结果不一致。这可能与中国人饮食中磷的实际摄取量已经远高于适宜摄取量、造成了中国人钙与磷的比例严重倒置有关。
 
在本研究中, 我们还发现结直肠癌组锰、钙和镁的摄取量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但是在调整总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各种微量元素摄取后,增加锰、钙和镁的摄取没有显示显著增加或降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作用。这一分析结果提示饮食成分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赵平, 陈万青. 2010 中国肿瘤登记年报─中国肿瘤登记地区2007 年肿瘤发病死亡[M]. 北京: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11. 28-29.
[2] Wang YM, Mo BQ, Takezaki T, et al. Geographical variation in nutrient intak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of Jiangsu province, China and development of a semiquantitative 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 for middle-aged inhabitants [J]. J Epidemiol, 2003, 13(2): 80-89.
[3] 杨月欣, 王光亚, 潘兴昌. 中国食物成分表(2002)[M]. 北京: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2. 21-219.
[4] 杨月欣. 中国食物成分表(2004)[M]. 北京: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5.78-211.
[5] Murata A, Fujino Y, Pham TM, et al.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evalu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alted food intake and gastrointestinal tract cancer mortality in Japan [J]. Asia Pac J Clin Nutr, 2010,19(4): 564-571.
[6] Takachi R, Inoue M, Shimazu T,et al. Consumption of sodium and salted foods in relation to cancer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he Japan Public Health Center-based Prospective Study[J]. Am J Clin Nutr, 2010, 91 (2):456-464.
[7] Dhawan DK, Chadha VD. Zinc: apromising agent in dietary chemoprevention of cancer [J]. Indian J Med Res, 2010, 132(6): 676-682.
[8] Kesse E, BoutronRuault MC, Norat T, et al. Dietary calcium, phosphorus, vitamin D, dairy products and the risk of colorectal adenoma and cancer among French women of the E3N-EPIC prospective study[J]. Int J Cancer, 2005, 117(1): 137-144.
[9] van Lee L, Heyworth J, Mc-Naughton S, et al. Selected dietary micronutrients and the risk of right- and left-sided colorectal cancers: a case-control study in Western Australia [J]. Ann Epidemiol, 2011, 21(3): 170-177.



本文来源于《中国肿瘤》2011年第20卷第10期,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粤海街道高新中三道9号环球数码大厦19楼
电话:400-113-6988
E-mail:dongfangxicao@163.com